首页 > 要闻 >

热点评!女生科普“全网最冷门专业”,被网友在线催更

发布时间:2023-03-26 10:02:02 来源:半月谈APP

“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专业的冷门程度有多离谱,每个听到我专业的人都是这种表情 (⊙ˍ⊙)……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近日,研究学习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莹,因发视频吐槽专业“冷门”意外走红,不少网友在线催更,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。

这个“全网最冷门专业”到底有多“冷”?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又是如何被解读的?

“每个汉字都有一段生命轨迹”

今年2月,李莹发布了一期主题为“甲骨文方向毕业是种什么体验”的短视频,语气诙谐幽默,“一个甲骨文‘专业’毕业生的独白”娓娓道来,引发关注。

视频中,她向大家科普甲骨文的源头、学甲骨文的用途,并讲到“每个汉字之所以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,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的生命轨迹。”

讲解过程中,她举例了甲骨文中“斗”字的由来:“斗”的字形如同两个人拿着兵器战斗。

秦朝篆文将“斗”字统一成下面的样子。↓

后来,楷书又把“斗”字变得更加方正,便于书写。↓

近代简体字改革后,这个字被改用同音字“斗”来代替。李莹说,“斗”字本来的形象是一个舀酒的勺子,是度量单位,起初并没有争斗的意思。

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,这个被吐槽最“冷门”的专业逐渐引起关注和讨论,李莹满是意外和惊喜:“从来没想到,会有这么多人对甲骨文感兴趣!有很多家长和老师留言,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中国文化。”

过程很苦,但结果很酷

今年27岁的李莹,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。本科时,第一次接触到文字学的她,就被甲骨文深深吸引,于是,研究生期间便选择了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专业甲骨文研究方向。

“我那届学古汉语专业的有4个人,但只有我一个人学甲骨文。学校并未安排专门的教室,我就和师兄师妹在导师家中学习。”李莹在发布的视频中透露,导师今年就要退休,如果学校一直招不到研究甲骨文的老师,这个专业方向只能暂停。“我的研究方向是真的很‘冷门’。”

△只有李莹(右一)等四个学生的毕业照

研究生毕业后,李莹几乎找不到和甲骨文相关的工作,于是决定开设视频账号,成为了一位知识分享博主。

找选题、写脚本,李莹在家里搭建起简单的拍摄场地。一次,她和朋友聊天时聊到自己的专业和方向,她才意识到,原来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有很多。

△开拍前,李莹做准备工作。

随着视频的不断走红,李莹也逐渐找到了职业方向:用另一种方式传播自己热爱的文字。“这个时代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,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,我想用这种方式传承古文化。”

为了挖掘甲骨文所蕴含的乐趣,李莹会特意去找背后有故事的“字”,再结合网络热点把科普做得妙趣横生。她认为,趣味性专业性正是视频制作的核心。

△用甲骨文写的“情书”

之后,李莹陆续发布多期内容:“商朝人一次狩猎上百头的秘诀”“在草丛里看日落,顺便造了个字”“甲骨文的情书什么样”……

李莹坦言,“释字”就像警察破案一样,首先要读懂甲骨文,查阅各类古籍,以扎实的理论作基础,之后寻找各类线索进行串联。“最难的一步就是将各种线索组织在一起论证。过程很苦,但结果很酷!

“冷”专业要如何“热”起来?

“小小的办公室堆满了书”“一个人,一间屋子,一辈子”“99%的无用功换来1%的突破”……在李莹眼中,甲骨文学者正是这样做着研究。每一个字被破译的背后,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坚持。

其实,为“冷”专业秉持着“热”心态,不断传承努力的,远不止李莹一人。

95后考古博士“水星”,通过“侦探剧”式科普视频 ,将网友带入博物馆。↓

学习文物“冷门专业”的秦月语,耗时半年临摹2.1米高的敦煌莫高窟159窟《普贤变》走红网络。她说,希望继续利用新媒体让传统之美焕发生命力。↓

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通过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,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。↓

随着新技术、新平台的不断发展,古文化被逐渐赋予崭新的活力。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正通过自己的力量,让更多人看到“冷”专业背后的“热”魅力和真价值。

来源: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(ID:cctvnewscenter)

记者、编辑:张娅喃 部分素材源自@大米Video、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

责编:秦黛新

校对:张子晴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2015-2022 华南消费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