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复苏的2023年,葡萄酒的“边缘化”有好转可能吗?希望不大!
文 | 卖酒狼团队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编 | 南风
张裕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.31亿元,同比减少2.96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2.77亿元,同比减少4.75%。
威龙股份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337.7万元,同比减少55.46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773.58万元。
莫高股份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178.33万元,同比增长85.57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59.06万元。
与白酒上市企业欢天喜地庆祝“开门红”不同,2023年第一季度,即便是葡萄酒上市企业中的“头部”也没有交出一份看似合格的成绩单,最令人忧心的一点是,大家对“减少与亏损”出现在葡萄酒企业身上,似乎已习以为常。
“不被看好!”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,这是对葡萄酒产业“最大的不利”,如果酒商们都失去了对葡萄酒的信心,未来的葡萄酒也很难改变“边缘产品”的身份,只能享有配角、龙套的待遇……
截至2022年底,我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共计119家,总计完成酿酒总产量21.37万千升,同比下降22.12%。累计完成销售收入91.92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.91%。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.4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.88%。
同比下降“不可怕”,一次失败后,再站起来就可以!可怕的是,我国葡萄酒已经连续多次失败,每一次市场上都有“已经跌至谷底,即将触底反弹”的评价出现,每一次又都是一场空。
以2020-2022年为例,疫情的突然来袭,让酒企、酒商均感受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,刚开始3、4个月内,线下消费场景的全部停摆,后续“就地过年、避免聚集”的防疫要求,也一直在对酒水产品的销售造成困扰。
在此期间,葡萄酒方面又开始了“谷底、反弹”说…… 2020年应该是国产葡萄酒的谷底,预计从明年开始将呈现上扬曲线。事实真是如此吗?
2021年,葡萄酒产业全国规上企业产量2680万千升,同比下降29.08%;销售收入 90.27 亿元,同比下降 9.79%;利润 3.27 亿元,同比增长 7.64%。
2021年,产量持续下滑,利润微增,预示着整个产业已经触底,反弹之日可期。所以,“明年上扬”变为了“未来可期”,在说法上显然没有了自信,2022年的一系列数据也证明,不够自信的态度是对的。
2023年第一季度,张裕、威龙、莫高股份交出的成绩单,或许不能代表整个葡萄酒行业,但起码可以被视为一个“不太积极的信号”,对葡萄酒进口商、经销商而言,仅是如此,也足够令他们萌生退意。
2019年-2021年,国内市场就曾出现过大批葡萄酒进口商、经销商“转行”的情况。当时,素来被认为是葡萄酒销售旺地的广东、福建沿海一线,最开始出现“转行”,许多葡萄酒进口商、经销商将资金投入酱酒运营。
大家为什么“转行”?得到的回答很朴实,一是葡萄酒带来的收益有限;二是预期酱酒可以带来更多收益。卖酒是为了赚钱生活,自然要选择预期收益更大的产品,无可厚非。
从“转行”进口商、经销商的表述可知,收益有限让他们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心。时至今日,收入有限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,都知道原因在哪,但就是解决不了。
第一个原因:“不接地气”的葡萄酒,始终无法融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圈。当然,这与酒企、酒商有关,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好办法,将葡萄酒的故事、文化、历史 普及到全国市场。
但是,也与国情有关,在中国,酒作为餐桌文化的一部分,“不吃饭、不喝酒”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,但餐桌上喝酒,葡萄酒受限于自身产品属性,又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……
以一位进口商的话为例,“我请客不会选择葡萄酒,原因就是喝不起。一瓶千元的高度白酒两三人足以尽兴,一瓶千元葡萄酒又是什么效果?退一步,我就是不在乎花多少钱,那也不能真的一人抱着一瓶喝呀,客人都喝饱了,还怎么吃饭?”
喜欢喝,却往往不会选择在自己举办的宴会上使用,这就是葡萄酒难解的题!
第二个原因:葡萄酒的利润空间不具备“诱惑力”,国产葡萄酒受限于各种原因,同品质、同级别的产品,其实并不比进口葡萄酒便宜,对酒商、消费者而言,花同样的钱,卖和买进口葡萄酒似乎才是更好的选择。
按照业内专家的话说,与白酒、啤酒、黄酒相比,葡萄酒独一无二的地方在哪里?或者说,葡萄酒对商家、消费者而言,其“附加值”到底在哪里?
“他为什么愿意卖,他又为什么愿意喝”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,否则,退无可退之后,不一定没有一退再退。
责任编辑: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南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